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2017年卷

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与超越

覃文珍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竞争已经超出极限,达到过度竞争的状态。基于调查、访谈、国际比较和已有文献梳理,发现过度教育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使得教育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学校难以走出“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办出特色;强化功利教育导向,不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要走出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必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革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关键词:教育竞争;过度;应试教育;教育观念

  一、日趋白热化的教育竞争现状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竞争都普遍存在。在教育领域,也一直存在各种形式的竞争。只要有升学选拔考试,或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竞争就难以避免。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分布范围广泛,竞争趋于白热化,愈演愈烈。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教育竞争,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任课教师之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也都存在竞争。甚至在同一班级内,不同科目的任课教师之间也存在竞争。许多任课教师出于希望学生在自己所教科目考出更好成绩的目的,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和习题,因而不同科目的任课教师也在为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竞争。

  毋庸讳言,最激烈的教育竞争在学生之间进行。学生之间竞争的加剧,突出地表现为课业不断加重。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一再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但是,30余年过去了,“减负”不但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学生之间的竞争加剧还表现为竞争向低年级蔓延。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往的竞争主要存在于初中毕业学年和高中阶段,而今竞争已经下移至初中低年级、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

  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还突出地表现为校外教育迅猛发展。近年来,各种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多家机构迅速扩张规模,并且已有数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上市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重点学校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任务甚至超过了学校,成为最主要的课业负担。在2012年12月2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召开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项目推进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发布的调研报告表明: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数据共同显示,2012年秋季学期70%以上的北京小学生参加了校外学习班,1/6以上的学生每周参加校外班的时间达6小时以上。[1]由于奥数成绩成为大多数重点中学“小升初”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目前在北京市部分城区一些重点小学的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学奥数者超过了80%,学生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家复习奥数,或者做奥数题,以便能获得某几项“杯赛”的成绩,作为申请重点中学的关键凭据。在这种背景下,本来只适合数学能力超常且有兴趣的学生的奥数变成了“全民奥数”,成为名副其实的择校“独木桥”。

  目前,我国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竞争超出了极限,达到过度竞争状态。那么,过度教育竞争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走出过度竞争状态?这些问题亟须研究和反思。

  二、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

  过度教育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将我国基础教育推向了困境。

  1.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过度教育竞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身心负担。为了让学生考出更高的分数,提高学生的重点学校升学率,学校和教师会采取增加课时、假期补课、重复训练的方法,使得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受“减负”呼声渐涨的影响,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中小学不得增加课时,不得在假期补课”,于是家长纷纷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补课,或者请家教。由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未能减轻,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区,学生在放学后,大多要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补习,再接受一次补充性质或拔高性质的额外教育,这些校外教育的背后,则包含了数倍于学校课业的作业量。有些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在家几乎从来不会翻开学校的课本。因为校外机构的作业堆积成山,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课外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校的课业,自然也难以配合校内教师的教学安排。

  随着身心负担过重、课外时间被严重挤压而来的,还有学生的单向度发展趋势,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界曾提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近年来,在新的教育竞争形势的催迫下,曾经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重新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之中。当前,为了应对小升初、中考的升学任务,中小学生早就放弃了他们自然的成长道路,文学艺术熏陶均退出了这一代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在一个缺乏文学艺术熏陶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应试一代,他们内心的单一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当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能力时,随着年岁的增加,很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社会而累积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前,我们在各大媒体上,总能够看到一些让人痛心的校园安全事件,这与学生们一直以来走单一的应试道路,从而缺乏认识生活、建设新生活的能力紧密相关。

  此外,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运动和睡眠时间不足,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体质下降速度加快。教育部体卫司多年的追踪调查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迅速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显示,由于学习时间过长,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被严重挤占,约2/3的小学生和3/4的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70%以上的中小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英国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健康之精神,健康之身体。”身体与心理(包括心智和道德)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身体健康、有良好运动习惯的学生才会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才会有长远发展的潜力。

  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无论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如何炫目,我国却总是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先生曾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与过度教育竞争不无关系。重复训练、题海战术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反而会使学生身心疲惫,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倦怠厌学、情绪低落。在1952年《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演讲中,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学习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他说:“教育应当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3]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曾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实地考察美国基础教育,并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的近距离观察反思了基础教育的问题。他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残酷竞争的不良后果:“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大学生)普遍疲惫不堪,甚至身心损伤。”[4]在他看来,学生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长期被限制在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禁锢了学生的眼界和心胸。他还发现,许多大学生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习惯于灌输式教育,不能进行批判性阅读,不能进行积极主动、深刻的思考。高钢教授对中小学过度竞争的激烈批判引起了讨论和争议,其观点发人深思。

  2.学校难以走出“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办出特色

  过度教育竞争对中小学产生了错误的引导,造成学校办学目标狭窄、办学过程异化、办学模式单一。

  在过度教育竞争的背景下,许多中小学不是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是将“取得好的考试排名”作为办学目标。一位初中校长曾说,他个人完全理解学校的办学目标应当是培养人,并且学校应当办出特色,不能局限于争取一个更高的排名。但是,他很无奈地表示,如果他所在的初中在同类学校的竞争中落后了,学校和他本人就会受到来自基层政府和学生家长的很大压力,学生纷纷转学,学校很难办下去。所以,并不是他和本校教师更喜欢“应试教育”,而是社会氛围和客观条件不允许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他打了一个比喻,说对他所在的学校而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像是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但客观现实迫使学校首先要生存,其次才能考虑发展。

  不仅普通学校面临过度教育竞争的压力,重点学校也面临过度教育竞争的压力。不仅大多数中学由于过度教育竞争的压力而被迫选择“应试教育”,甚至小学也由于过度教育竞争的压力而被迫选择“应试教育”而放弃素质教育。21世纪初,某直辖市一所有上百年历史的重点小学的素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在区内基础教育界好评如潮,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肯定和许多学生家长的欢迎。但是,当这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地区内教育竞争趋于白热化。其他重点小学纷纷实行“应试教育”,结果在全区小学生毕业统考中,该小学排名严重下滑。校长受到来自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为了尽快提高学生在小升初竞争中的成绩,这所原本很有特色的小学和区域内实行“应试教育”的其他小学采取同样的教育模式,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考试和测验的频率甚至比其他重点小学还要高出许多,导致办学特色很快消退。

  3.强化功利教育导向,不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

  按照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规律,我们本应该看到高强度训练体制下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现实很残酷。也许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重复训练占用了太多时间,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造力越来越低,在教育竞争的国际大舞台上,中国学生被当成了“高分低能”的典型。

  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例,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国际学生学业能力测试,目的是测评各国学生在完成和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15岁)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每三年举行一次。2009年,上海市作为中国大陆的一个地区率先参加了第四次PISA测试,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三项测试中的成绩均在全球排名首位,成绩远高于第二名的国家和地区,更远远高于全球平均分。2012年,上海市再次参加PISA测试,学生成绩再次居世界第一。但是,这并不代表上海学生的创造力和长远竞争力也居世界一流水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居全球第一。以数学为例,上海学生报告的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列全球第一位,几乎相当于各国和地区平均值的两倍。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上海学生每周做作业时间长的关键原因在校外,其中占据学生最多时间的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其他学习任务、私人家教,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开设的辅导班。[5]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必然有助于学生在PI-SA测试中获得高分。但是,考试高分并不能带来竞争力的提高。相反,因为过度追求分数,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的重点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过度教育竞争既体现了功利教育导向,又进一步强化了功利教育导向。过度教育竞争能提高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是从长远看,则不能增强国家竞争力。过度教育竞争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使得学生视野狭窄,缺乏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三、走出过度教育竞争困境的途径

  要走出我国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必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1.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以应试为导向,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引导学校办学。作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地,我国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实际上,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考试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一个堡垒。但是,目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成为导致教育过度竞争的主要因素。“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症结之一就在于“应试教育”体制所带来的过度教育竞争。我国中小学大多以应试为导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难以办出特色,因而不能为培养杰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内有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大量的考试和测验。在某个学期,某小学的二年级学生每个单元须参加语文、数学单元测验和考试各一次,其中语文有八个单元,数学有六个单元,一学期下来语文和数学平时测验和考试就共累计28次;学期中的测验和考试,加上语文、数学、英语期末考试,一学期下来学生参加考试和测验共计30余次,平均每周考试或测验超过两次。并且,每次考试或测验结束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会向家长告知全班学生在考试或测验中的等级及成绩分布情况。由于考试过于频繁,家长能了解到自己孩子考试或测验成绩的所属等级,感到压力的家长纷纷增加孩子课后练习的时间,竞相寻求课外辅导。

  国外行之有效的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为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美国实行教育分权管理体制,中小学考试评价由各州组织。州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专门的考试公司命题和阅卷。一、二年级学生不参加考试,小学三年级以上才有考试,且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平均每学年只参加两次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后,州教育厅通过考试公司向学生或者家长提供学生个人的成绩单。这份完整的成绩报告不只是告诉学生考试分数,还告诉学生成绩的所属等级,各门课程中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今后努力的方向,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等。考试结束后还会向教师提供班级成绩报告,该报告会分析班级学生的总体表现,将其与校内平行班成绩、学区总成绩、全州总成绩进行比较。每学年结束后,州教育厅还会向社会提供完整的学区和学校教育报告单,并且发布州年度教育报告。在美国,中小学考试虽然评价学生,但更主要的是在评价学区和学校。美国教育界提倡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考试和考试结果,反对唯分数论。[6]美国高校招生采取多元录取方式,不只是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在招生过程中,四年制高校将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相结合,综合考虑申请人的高中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个人陈述(写作)、学校或教师推荐信、课外活动、面试(选项)、校友因素、家庭捐赠、种族等情况。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参加的标准化考试主要为SAT(大学入学考试)和ACT考试,这两项考试都以能力测试为核心,兼顾知识掌握。SAT考试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其中1901年—1924年为SAT考试第一阶段,即分科考试阶段。从1925年开始,SAT考试进入能力测试阶段。[7]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SAT考试不断改革完善,并且日益向全球扩展。

  近年来我国高考和中考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但其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强调知识基础,高校和高中依然主要基于考试分数来录取学生。由于高考和中考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高校和高中主要基于考试分数录取学生,因而学习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的学生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分数,这直接导致重复训练、题海战术不但禁而不止,反而不断升温。“小升初”选拔激烈情况进一步造成了过度竞争和提前竞争。取消统一的“小升初”考试后,大中城市的许多重点中学就主要以奥数成绩选拔学生。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择校机会,纷纷送孩子上奥数辅导班。许多奥数题超出孩子的思维水平,可谓“偏、难、怪”。奥数教练传授给学生大量的奥数知识和解题技巧,学生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即便是奥数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经过数年的强化训练,大多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并且由于学奥数挤占太多时间而大大缩减了全面发展的空间。总之,只有改变考试评价制度,把教育从考试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改革完善高考和中考制度,改变重点学校“小升初”选拔标准单一化的局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才有可能走出过度竞争的境遇。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希望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能将教育拉回正常的轨道上来。[8]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那么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主要措施包括: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实际上,造成我国过度教育竞争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校际差距。就推动过度教育竞争而言,同一地区的校际差距比地区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影响更大。如果一个地区内校际差距过大,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悬殊,那么择校现象就无法遏制,因为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对大多数准备择校的学生而言,考试高分、各种竞赛成绩以及荣誉和特长就成为获得重点学校录取机会的最有利条件。反之,如果一个地区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质量差异甚微,家长就会较少考虑孩子的择校问题。

  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减少择校现象,缓解教育竞争。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一个10万人口的小城市,该市公立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几乎没有差异,大多数家庭送孩子上区域内离家最近的公立小学,无须考虑的选择问题。日本亦是如此,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随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9]在各种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比较均衡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日本家长把孩子送到附近的中小学上学,不用考虑择校问题。日本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公立中小学存在较强的平均主义思想,不同地区的公立中学或小学之间硬件均衡,同一地区的公立中学或小学之间师资基本均衡,而且还实行地区间和地区内教师、校长轮换制度。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并没有因均衡发展而抑制杰出人才的成长。

  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县、上海市杨浦区、山西省晋中市、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此外,加大教育投入,集团化办学,加强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改造薄弱学校,实行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这些措施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了教育竞争。

  3.革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我国过度教育竞争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相对落后。《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由于基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在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指引下,分数几乎成为衡量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考上重点学校或名校才叫优秀;中小学只有向高一级重点学校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培养出“状元”和一批高分“尖子”学生才叫办学成功。社会对省市“状元”和被名校录取的学生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媒体的宣传则进一步推波助澜。数年前高校的抢“状元”、抢高分考生之风至今仍未得到制止。于是乎,“唯分数论”“分数至上”愈演愈烈。中小学及校外培训班对学生进行高强度训练,教师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和习题,学生疲于应付。经历长时间的灌输式教育和高强度训练后,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倦怠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和发展后劲,更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中小学阶段经历的过度教育竞争紧密相关。这何尝不是过度教育竞争带来的恶果?

  台湾刘炯朗教授洞悉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的一些共同弊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起码在大陆,在台湾,我们的考试制度训练出来的学生,目光是很短浅的,为什么?为了考试,你的目光必须非常短,你的视野必须非常狭窄。所以,我们假如不能够跳出来,就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人才。”[10]在他看来,过度教育竞争导致考试训练制度不断强化,考试训练制度培养不了全面发展、视野广阔的人才,训练出来的学生目光短浅、视野狭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精英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去做“金字塔”的“塔尖”,因而从家长到学校都尽力向孩子灌输书本知识以获取高分和被名校录取的机会,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在过度教育竞争的氛围和分数至上的招生录取体制下,道德教育受到忽视,重点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革新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任重而道远。只有政府部门下决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只有广大教师、校长、教育管理人员和家长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各方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形成新的教育风尚,才能为走出过度教育竞争困境奠定新的观念基础,也才能为培养大批杰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金柱.北京七成以上小学生参加校外学习班[EB/OL].

  [2]杨东平.中国教育蓝皮书(2006)———中国教育转型与发展[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71-372.

  [3]爱因斯坦.教独立思考[A]//贾馥茗.西方教育名著述要(第2版)[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51.

  [4]高钢.我在大学看到了教育残酷竞争的后果[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60608/n453661217.shtml.

  [5]宗禾.国际学生测评结果公布上海学生学习能力全球最强[EB/OL].

  [6]徐登科.美国学校考试评价透视[A]//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6-151.

  [7]王海东,张咏梅.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之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07,(8):60-63.

  [8]秦春华.重新出发———中美大学本科招生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2.

  [9]李文英.战后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措施及其启示[J].2004,(12):78-84.

  [10]张弘.杰出人才究竟如何培育:“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对话陈丹青[N].新京报,2012-12-22(C01).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