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观念下“中华经典资源库”的策划与研发
赵阳
[摘要]“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精神,实施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传统文化阐释与传承工程。文章结合5年来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分析传统文化类项目的建设难点,围绕内容策划等诸多方面,阐述如何运用融合观念和创新手段形成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华经典资源库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已经日新月异,并不断颠覆我们的想象。从世界、国家、民族层面到文化、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融合”都是寻求变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面对和适应这精彩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这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从主观上形成和运用“融合观念”来面对和思考当下以及未来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倡导,其实正是在用“融合”的观念推动“融合”的发生。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传统文化貌似离当代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不应将这些瑰宝束之高阁,或仅仅作为学术研究的客体,而应将其融入血脉、指导实践,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灌注新的时代内涵,用共同的记忆唤醒文化的自信,让古老的智慧启迪当下的生活,为人类文明的融合发展提供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作为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观念指导下启动的。
一、项目策划的核心问题
“中华经典资源库”(简称“资源库”)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立项,人民教育出版社具体策划、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它旨在呈现和阐释中华文化数千年来积累的优秀文化精粹,从思想、情感和艺术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文化经典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桥梁,促成经典与生活、学术与趣味、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的融合,项目在策划阶段就必须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从规模上看,资源库堪称一项文化建设工程,自2012年规划立项,第一阶段规划为六期;第二阶段将截止于“十三五”末(2020年),初步规划为三期。也就是说,全部内容将分为九期,逐年逐期建设完成。核心成果预计将形成750集、20000余分钟的视频资源。如此之大的时间跨度和建设规模,对策划的整体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从内容上看,中华经典浩若烟海,内容极为丰富博杂,如何在庞大的文化宝库中鉴别和遴选出真正堪称“经典”的优秀文化典籍,是一个复杂而又关乎项目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第三,从受众范围来看,项目建设成果要面向全体国民,以及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华人。在面向社会不同层面受众的同时,还要兼顾和有针对性地适应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实际需求,为学校的课堂教学,为语文、历史、道德与法制等学科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如此之大的受众跨度,对于项目的策划和研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项目伊始,就面临以上时间跨度大、资源内容广、受众层次多等基础性的核心问题。运用融合性观念和全局性视野来考量策划和研发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二、融合的受众定位
“中华经典资源库”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传统文化阐释与传承工程,就是要展现凝聚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经典要籍,挖掘植根于其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运用现代视听手段,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重新焕发光彩,从而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借助多种传播媒介,使之在最大限度内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从而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这样的项目宗旨,决定了项目的受众是面向全体大众,面向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国民,面向每一个应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体。而这样的受众定位又决定了项目开发内容、呈现形式、产品形态等几乎一切根本问题。在面向大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能,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号召,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育人作用。
资源库的受众定位多元,为资源的整体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经过反复研讨,在策划中就内容、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充分融合和归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等各方面的共同点,总结相似性,尽可能达到在传统文化普及的基础上,突出资源特色。既保持资源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又针对不同群体的突出特点;既保证文化解读的深度,又确保知识能够有效传递和易于接受。
三、融合的基本呈现方式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不息,汉语言文字是其传承至今的重要载体。如何借助现代媒体语汇和传播手段,使汉语言文字这种载体绽放璀璨文明的智慧光芒,是主体呈现方式策划的核心问题。在兼顾融合传统纸质出版、视听媒体与新媒体特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表音、表形和表意的特点,主体视频资源形成了诵读、书写和讲解的基本呈现结构。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来演绎无声的文字,展现汉语言文字的音韵、节奏之美;通过书法创作的赏析,体会点画间的精妙,在感知汉字字形之美的同时推广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通过雅正严谨、深入浅出的讲解,感悟经典深邃的哲理与不朽的价值。诵读、书写、讲解三者既各自传递和表达不同的内涵与深意,同时又互相融合、互为支撑。
为了增强内容的可欣赏性。在诵读、书写、讲解三者的定位上,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内在逻辑上,讲解的内容涵盖了诵读,诵读的内容涵盖了书写,三部分整体设计。外在表现上,诵读与书写作为每集内容的欣赏部分进行呈现,篇幅略小,但分别作为一集内容的起始和结束。诵读、书写围绕主体的讲解部分,且融合为一体。受众在起始部分欣赏极具感染力和带入性的诵读艺术,然后在讲解部分进一步聆听和学习专家对经典的阐释,最后通过对楷书书法的观赏再次强化和体悟经典的核心内容与思想。这样的一种结构安排,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感官,增进其对经典的的理解和感悟。
四、融合的内容框架设计
资源库建设跨度大,内容多,要求在项目策划之初,形成一个符合学术标准、整体性强、可执行操作且被广大受众接受的内容建设框架。
何为“经典”?古人云:“经者不刊之书也。”“不刊”就是不容更改和变动;而“典”,就是可以作典范的重要书籍。我国传统上将文化典籍分为“经(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类)、子(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等)、集(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四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有其不够明确严谨之处,却恰恰体现了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理解。在以袁行霈、叶嘉莹、楼宇烈等总顾问为核心的专家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资源库建设内容明确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基本框架,从中遴选典籍并做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为发挥资源库内容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框架设计中融合了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136篇古诗文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部分内容纳入框架内。
这里有爱国之作,比如对国土沦陷的悲痛、收复失地的渴望等,拳拳之情震铄古今。从世界局势及其发展走向看,弘扬爱国主义正当其时,经典可以让国家核心利益、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等重大观念深入受众骨髓。这里有写景状物之作,呈现的是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这里有说理之作,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闪耀着永恒的理性之光。这里有言志之作,比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教人提高生命的韧性,激发砥砺奋进的希望。而且不可忽视的是,所有这些物事、情感、意志和哲理都与它难以复制和超越的富有美感的形式紧密结合,构成了耐得住历史选择和淘洗的完整意义上的经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囊括了汉民族的文献成果,同样也包含少数民族的经典佳作,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等等。受众对这些作品的名称可能有所耳闻,但对其内容却知之甚少。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资源库的内容建设框架将少数民族的一些重要经典也纳入其中。
吟诵与书法作为承载中国语言文字的两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被大众所喜爱。而且在大力倡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还被纳入中小学诗文和书法教学当中。为丰富项目的内容与形式,融合思想文化解读与美育教学,资源库为吟诵和行、草、隶、篆等书体内容设置了专题篇。
五、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民族精神最为深沉、独特而有价值的思想内核,就是我们悠久、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做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并弘扬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指导当下的生活实践。而只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当代人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的传统,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喜爱和传承。
“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在讲解内容的呈现、解说词的引导等方面,都极为重视挖掘和转化传统中的现代价值。
(一)讲解内容
讲解部分的核心,主要是向受众讲清楚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所讲典籍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这部典籍为什么能称得上是经典?第三,怎么样——这部经典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而讲清楚第三个问题,就是对典籍当代价值的最好阐释。比如,在讲到《大学》这部典籍时,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说:“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叫‘明德’?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关爱他人,尊敬他人,人格平等。我们要讲公正,我们要讲民主,这都是明德。社会的核心价值就包括这些内容,我们就要弘扬这些东西。”
在讲到《孝经》“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一句时,李山教授告诫我们:“做人要对人恭敬友善,要有所操守,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终会众叛亲离、一事无成。”
讲到《墨子》节用节葬的思想时,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杨武金教授说:“我们今天的物质财富可以说已经非常丰富了,不像墨子那个时代,缺乏衣食住行最基本的保证。那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节用了呢?不是的,整个社会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看到还有一些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一些地方的孩子没法上学。为了这些同胞,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依然要树立节约的意识,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
(二)解说词引导
为了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专家讲解的内容,我们将讲解分为3~4个部分,在每一部分前面制作了短小精悍的引导小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承上启下,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者提出能够引起受众探究兴趣的问题,在受众已有认知、生活经验、自身体悟与经典之间架起桥梁,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强调经典对他们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比如,讲到《老子》“德”的概念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解说词:“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应当遵守的共同法则,德是个人所应具有的品德与精神。那么,这种德的精神是什么?它对现代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讲到老子“三宝”时,解说词引导观众思考以下问题: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春秋末期,老子的“三宝”指的是执政者对待百姓的合理态度。而今时过境迁,对于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这“三宝”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在《中庸》这部典籍的讲解中,解说词提示观众:“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我们曲解了古人。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中庸》的思想腹地,探索其中的道义所在。
在华夏文明的这片热土上,古老的智慧依然可以滋养当下的生活,中华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包容性和启发性,使它得以生长千年而不朽,跨越时空而仍有现代价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尽全力去展示、传承和弘扬。
六、普及性与教学性的兼容
资源库项目受众定位上首先要惠及全体国民,惠及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华人,但同时还要兼顾中小学生,尤其要为学校课程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服务。在明确主次关系,并基于一次性建成核心视频资源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资源的大众“普及性”和课程“教学性”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重要而棘手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总结各群体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所在,并加以融合性地解决。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每个公民的同时,确立了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是对我国当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科学回答。所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无论从文化精髓的提炼还是道德思想的汲取,在各群体间都存在高度的一致。
但是,资源库在面向成人与未成年人、一般受众观看和课堂教学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认知和使用方式的较大差异。
(一)选文的考量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典诗词并未因历史的冲刷而失去自身光辉,而是历久弥新,益发彰显出永恒而独特的魅力。每一个中国人对于诗词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可以说诗词是当今多数中国人能够走入传统、亲近经典的重要途径。为了经典能够由浅入深地被大众渐进接受,并广泛覆盖中小学生层面,资源库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一期项目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中选取了100篇文质兼美的诗、词、文作为开发内容。入选的作品在内容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在形式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这其中既有像《少年中国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抒发济世救民爱国情怀的作品,也有像《诫子书》《劝学》这种表达殷殷期盼和砥砺教诲的文章;既有《大道之行也》《庖丁解牛》等闪烁着发人深省的智慧之光,也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夜雨寄北》等建构起诗意安宁的心灵家园。在保证所选篇目具有广泛传诵度的同时,我们对其时代性和教育性也做出了慎重考量。
(二)分层次解读
为了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需求,经过深入的研讨,作为核心部分的讲解环节,形成了“引入话题+经典介绍+精华赏析+触类旁通”的基本构架。尽管每位专家的讲解风格、解读视角有所不同,但以上四部分内容必不可少。这样的基本结构使得内容层次分明、点面结合、难易有序。无论是中小学生、教师,还是不同知识储备的一般大众,皆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引入话题+经典介绍”两部分,接受难度不高,带有一定的知识普及性,但对于中小学生走进传统、亲近经典是必要的。尤其是不同的“引入话题”设计,使得资源库在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又突出了各集内容的独特表达。例如讲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讲解专家先叙述该诗作于诗人16岁时,科举未中,拜见当时的文坛宗主顾况,将自己的诗作奉上,顾况初以其名开玩笑,说:“长安米贵,恐怕白居不易”,后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句,便改口道:“有句如此,居易何难。”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受众的关注,加深受众对作者和这篇作品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内涵定位要高于一般受众的已有认知,要对受众有引导性。“精华赏析+触类旁通”环节设计是全篇的精华所在,要对作品罕有其匹的艺术创造、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进行深入挖掘。要有洞见、要点破奥妙、有启示性,能够激发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能够开启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从而丰富不同受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受众的品格修养,引导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
七、学术性与传播性的兼容
“中华经典资源库”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相比一般传统文化项目而言,其自身的学术高度和学术品味不言而喻。如何在确保资源库学术性、典藏性的基础上,做好建成资源的普及与推广,使得大众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和喜爱,就需要在策划阶段充分考虑资源的易传播性,重点体现在出镜专家的遴选、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等方面。
(一)出镜专家的遴选
从资源传播角度而言,出镜专家的遴选除了要考虑其个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之外,其受众知名度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资源在面向大众时,“名人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节目”的传播和普及力度。诵读部分的方明、欧阳夏丹,书法部分的卢中南、张旭光等名家,皆为资源库专业性和知名度提供了有力支撑。讲解部分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22分钟的讲解占据了每集近80%的时长,出镜专家的遴选要兼顾学术性和传播性并非易事。项目组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梳理和邀请了近十年来被观众喜爱和认可的文史哲研究专家,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康震教授,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等,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被学界所公认,而且具有丰富的节目录制经验。就传播性而言,无论从外在形象、普通话水平,还是人格魅力、个性化表达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们的参与为资源库项目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保障。
(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
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坚实的理论依据是资源56库建设的重要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形成学术性的项目成果。我们面对的是亿万普通大众,要传递出能被广泛接受和吸纳的文化与思想精髓。深入浅出的讲解是项目表达的重要方式和原则。资源库就是要借助权威学者的丰厚学养,以其对典籍深入的研读和理解,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故事化的表述,呈现和传递出“经典”之所谓经典的应有之义。质朴的语言、准确的解读、精妙的点拨、生动的表述是确保讲解到位,确保资源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古老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下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学习依据。融合观念下“中华经典资源库”的策划与研发是一次跨领域、跨媒体,顺应时代创新性发展,打造大型传统文化资源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文化自信的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左丘明.春秋左传集解.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栾轶玫.融媒体传播.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汪曙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出版变迁与转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梅宁华,支庭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