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2017年卷

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八课教材解析

张广宇

  一、编写立意解读

  从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逻辑结构和编排来看,第四单元将学生的视野从社会进一步引向国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国防意识和建设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认为,国家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最高表现,也是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保障。正如教材第四单元的导语所言:“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从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国家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利益竞争、合作和冲突日益增多。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思潮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必须加强对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国家利益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从学生实际情况为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国家和社会现象,但是思想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爱国,一切行为都是正当的,都应该肯定和鼓励;有些学生认为,国家利益就是为实现个人利益服务的,国家利益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目的,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国家利益应该让位于个人利益;还有学生认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过于强调国家利益不利于国际交往,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等等。此外,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有着正向、积极的情感,能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但情感比较激烈,好冲动,言论和行为比较容易走极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做出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基于以上考虑,教材第八课设计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两框内容,其目的和意图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提高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提高辨析各种国家观念和行为的能力,使自己的爱国情感更加理性、深沉。

  二、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内容组成。引言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维护和实现好国家利益,社会和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因此,作为公民,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引言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具有统领全课的作用。

  本课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认识国家利益”,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本目表达了四层意思。

  其一,热爱祖国是我们的美好情感。祖国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每个人都会而且应该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情感,不允许她的利益受到任何亵渎和损害。其二,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总和。任何国家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有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难以生存,例如国土、人口和主权等;有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难以发展,例如和平的周边环境、充分的能源供应和平等的贸易关系等。其三,国家利益的外延。国家利益不是单一的,从横向上看,它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例如,政治上,确立国家政治制度,建立国家机关体系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供给侧改革;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军事上,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事技术水平;等等。其四,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内容。国家利益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不同的国家利益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目“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本目表达了四层意思。

  其一,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这是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关系的总括性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必然真正体现、切实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其二,人民利益的维护离不开国家利益。这里的人民利益,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需要和要求相一致,才会得到国家工具的保护。同时,只有国家工具有能力和条件保护人民利益,为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人民利益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才有可能获得全面且充分的发展。其三,国家利益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利益。这里的国家利益,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才会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中,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同时,在人民努力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也为国家利益的实现积累了条件。其四,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又是人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和人民已经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相连。

  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从思想和行动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明确如何真正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本框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主要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目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在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才会心怀爱国之情,胸怀报国之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才能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从内心深处敬仰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唾弃祸国殃民、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才能筑牢思想防线,不说有损国家形象的话,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其二,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些无心甚至自以为爱国的轻率行为,都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敌对分子所利用,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注意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守国家秘密。其三,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国家健康快速发展,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时期,合理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好环境。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努力掌握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能力和本领。

  第二目“捍卫国家利益”,主要是从行动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本目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又不完全等同。国家利益是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关系到全局的、长远的利益,个人利益则更多关注个体的、眼前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同个人利益有时难免发生矛盾。这时候,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二,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奉献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当个人利益严重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或者国家发展迫切需要个人做出某种牺牲或让步时,很多人会毅然选择放弃个人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正是有了这些人的牺牲,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和学习。其三,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国家的健康发展受到阻挠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为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积极贡献力量。

  三、重难点分析

  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把握,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我国,国家利益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个人利益则是作为国家中的一个成员的利益,是指个人的一切需求及其满足需求的条件的总和。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国家利益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需求,是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它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共同需求,因而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特点。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国家利益,个人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里,我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更不意味着对个性的束缚和对个人利益的抹杀,而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能够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在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同时强调国家要尊重和尽力保障、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机会和条件,并力求使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忽视个人正当权益和利益、忽视个人作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为有害的。

  3、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化为阶级的产物,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因此,国家利益首先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国家又是对它所拥有的人口、土地、资源等进行管理的公共机构,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恩格斯说:“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这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在首先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全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从而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创造了必要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所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源泉。因此,中国共产党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而能够真实而具体地实现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国家利益反映着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国家利益的实现,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国家利益的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作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到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警惕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有的认为,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存在绝对服从的关系,应建立在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进行权衡取舍。这种貌似公允的平衡论调否定了国家利益至上,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中,都是极其有害的。同时,在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固然要教育学生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为重,但是,坚持国家利益第一的原则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坚决反对以本民族利益至上,无视他国和其他国家利益的狭隘的民族利益至上论,这样容易使青年学生不思进取,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客观差距,也会导致学生盲目排外,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举动。

  四、教学建议

  对于本课的教学,有这么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在讲《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这一框题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体验法。情深才能意切,情到深处理自明。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人民遭受奴役、欺凌和屈辱的事例;反映其他国家遭受战乱,以致生灵涂炭、人民生活困苦的事例;反映现代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节节高的事例,例如,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年等。搜集到的事例最好有图片、视频资料,以营造真实的、具有震撼力的教学情境。通过纵横对比,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利益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第二,在讲《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框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法。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和思维水平所限,这一框题中有许多观点会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把这些问题直接亮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问和追问,适时加以引导。如,“有人说,国家利益只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目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有没有什么万全之策,既可以维护国家利益,又能保全个人利益?”“如果必须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你会如何选择?”“有人说,对中学生进行为国牺牲的教育不人道,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通过激烈的观点交锋,逐步澄清错误认识,可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更广阔、更深入的世界,实现思想认识的洗礼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第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即坚持“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对所学进行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内在联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面对钓鱼岛问题、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南海主权争端等问题时,应该如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自己在过去的实践中面对类似问题时的表现是否真正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加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第四,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会、学校和学生身边,有很多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感人事例,如,为了库区建设背井离乡的三峡移民、三江源移民、为我国各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积极宣传这些人物,用他们的事迹来感染、教育我们的年轻一代,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可以如何结合实际坚持做到国家利益至上。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