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论文   >   2017年卷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风格与特点(上)

余桂元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已于今年秋季陆续投入使用,七年级上册是其中的第一册。本套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注重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图文并茂,培养学科感情;精心谋划,构建教学平台。

  关键词:部编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陆续使用。这套社会关注度颇高的教科书倾注了许许多多历史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智慧与汗水。它的编写者更为关注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希望教科书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匹配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优势。

  由瞿林东、叶小兵主编的《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将率先进入初级中学历史课堂。本文试从本套教科书的特点入手,分析介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内容取舍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

  一、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讲述的是自远古社会至清朝(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21课(正课20节,活动课1节),讲述远古社会至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册22课(正课21节,活动课1节),讲述隋唐至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鉴于近年历史教科书存在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序问题,导致中学历史教育效率降低的现象,在本套教科书编写筹备之初,制定了严格遵循时序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原则,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清晰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脉络,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时序概念。

  在总体上遵循通史体例的前提下,七年级教科书将中国古代历史划分成七个阶段,每个阶段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七年级上册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这些分阶段设置的单元,既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也与史学研究断代史的传统划分基本吻合,同时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为了加深学生对漫长的中国古代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每个单元都在开篇即单元页中,标明本阶段的起讫时间,梳理本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提炼基本特征。例如,上册第三单元和下册第一单元,指出秦汉、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强盛、中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兴盛,突出了古代中国盛世的特征;上册第四单元和下册第二单元,则突出了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分立、民族交融与区域经济开发、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阶段性特征。

  通过分阶段设置单元,一课一课、循序渐进、由远及近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的时序特征因此显得格外鲜明。

  在立足时序的前提下,教科书在不同的时段适时地配置了各类历史地图,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空间背景。历史是在时空的延续中发展的,空间概念的建立则以地图为重要依托。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等,均可通过地图加以展示。七年级教科书所用的历史地图,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相关规定,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资料编绘而成。在各时期历史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诸多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地图中,准确标绘历史上的政权部族界、国界,体现中国历代的疆域变迁,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同时,严格按照公开地图内容表示的若干规定,准确把握南海诸岛、台湾岛、钓鱼岛等涉边涉海内容的具体表示原则,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教科书中所有地图均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审查合格,获相应审图号并备案。教学中用好这些图,可以帮助学生知晓我国历代疆域的发展变化,了解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发生、历史现象发生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空间要素,使学生学会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深度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从而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整体的时空观。

  二、点线结合,呈现历史面貌

  (一)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线”,但七年级教科书的编写,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并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科书着力关注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以及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点”。对于这些点,编者采取解剖麻雀的手法,作具体细致的介绍与分析,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这种点的取舍、布局与编写手法,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整体面貌,也决定了教科书的风格特点。

  1、历史人物的叙写

  大多数情况下,教科书中出现的是单个人物,我们可称之为“一个人”,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孔子、张骞、玄奘、郑和等;有时候会写“一群人”,如北京人、诸子百家、南迁北方人、秦末农民、明末农民等;有时要写“一村人”,如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良渚人、陶寺人等;有时是写单个的“一族人”,如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等,有时呈现的则是“多民族”的人,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胡人等;有时候要写“一类人”,如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除了写中国人,有时还要跳出中国一国的范围,写到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其他“某国人”或“多国人”。

  一切人类的历史,都是由人来创造的,因此教科书里的人物,无论好坏忠奸、平凡伟大,无论单个还是群体,取舍、详略是否得当,评价是否公允,写法是否适宜,都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质量与品味。部编七年级教材,对不同的人物,采取了不同的写法。比如汉武帝这个人物,为了突出他的雄才大略,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用整整一节课,通过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讲述,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汉武帝的生平事迹、成败得失,甚至心路历程,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汉武帝丰满而有活力。这是以人物串起事件的一个显例。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通过盛世局面的介绍,展示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有为君主的政绩,这是通过现象带出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也各具特点。有的写成一目,有的写成一个知识点;有的只在一课当中出现,有的却会在多节课文里出现。比如,通过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以及良渚人的图文介绍,结合历史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不难看清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的格局,体会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所说的:“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又如,读过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介绍,学生就能知晓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时代特征,从而加深了解春秋战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另外,有些历史人物不再出现在新教材里,例如屈原、扁鹊、?胜之、王昭君、王叔和、陶渊明、李春、孙思邈、郭守敬,又如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唐朝时的南诏人等。这样处理会不会影响教科书叙述的完整性和逻辑关系呢?编者的回答是:“不会。”因为编者作了灵活机动的处理,例如,在不讲秦汉时期的匈奴族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理解长城修筑、汉朝和亲、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就会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在不讲扁鹊、王叔和与孙思邈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体会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度拓展知识,弄清中医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一国粹与农业文明内在的联系。上述情况,需要教师教学时给予关注并适当处理。

  2、历史事件的叙写

  部编七年级教科书所述历史事件,基本沿袭现行初中教科书,从传说中的炎黄联盟及其发明创造,一直写到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大事,但也不乏增删变化。例如,增加了文景之治、黄巾起义、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删除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张衡制造地动仪、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李春建造赵州桥等。

  此外,部编七年级教科书非常重视历史现象,尽量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历史面貌。对于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初的无为而治、盛唐气象、宋朝的重文轻武、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同时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历朝历代的中外交往,以及不同时期的治乱局面等现象,都花了较多的笔墨。

  七年级教科书“点”的取舍,首先依据的是课程标准。课标规定的每个点,无不认真地写进教科书;为更好地落实课标规定的点,有些课文作了适当补充。总体而言,与现行教科书比较,部编七年级教科书的知识点,增少删多。删减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删减的知识点,有关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的占比略高。如经济史方面,有关农业、农历与农学的知识,像农作物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等,较以往教科书有所减少,像过去编写成一节课内容的两汉经济,不复存在。又如科技文化类的一些成就,如先秦时期的医学、天文、历法以及诗经、楚辞、绘画等内容,此次也基本不涉及。

  编者希望,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些点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明辨是非,从正面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学会做人;学会从细节入手,综合观察事物发展的具体进程、前因后果,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学会全面地观察事物,总结规律,提高综合能力。

  (二)线

  教科书写“点”,并非孤立地讲述某个人、某件事或某种现象,所有点的呈现,都与教科书“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总体编排方式相呼应,都是为了串起一条条的“线”,即线索。每一条线,通常能纵向说明某一主题、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由一条条清晰的线,也就是历史发展的线索,编织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画面。在有限的课时里,以较小的篇幅呈现给初中生比较清晰的历史全貌。在七年级教科书里,对于不同的主题,线索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有些线索的呈现是显性的,如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其重心南移,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农民起义反抗暴政、涤荡腐朽,历代疆域的变化等。

  有些线索是隐性的,如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虽然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但并不刻意追求这些领域线索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线索有所加强。教科书突出了立德树人、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文明、主权意识等若干重点。如详述从汉到明中外交往的规模与格局,仅从配设的历史地图《丝绸之路路线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晋南朝海外贸易》《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元朝交通路线图》《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我们就能一睹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外开放的变化轨迹,从而为解读当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

  有些线索则相对淡化。如初中生感觉比较枯燥而庞杂的经济史,过深过难的思想史、制度史。像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不求系统;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则索性不写。

  另外,有些线索作了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调整。例如,七年级教科书采纳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按时序依次讲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之际的时代巨变以及此后各阶段社会的变化,强调秦始皇建立的是封建国家,明确农民起义反对封建统治的进步作用等,但考虑到这一问题理论性强,且学术界还在作深入探讨,因而教科书中并不作专门论述,这是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作出的变通。

  (三)点线结合

  七年级教科书通过点和线的协调配合,贯通说明中国古代史上各个发展阶段以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这就构成我们习惯上常说的“面”。这样,就能收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功效。这些线也许并不十分完整,但它们能给学生了解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提供基本思路。

  比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不能不写的一个人物,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著名的暴君。这个人物写丰满了,不仅他的人物形象能够跃然纸上,而且能让学生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感受历史事件“秦王扫六合”的宏大场面,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其含义,清楚空前广大的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思考这一制度对后世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等。比如通过选取秦始皇这个“点”,突出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宏大主题下,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特征等,采用白描的编写手法,而与他相关的统一国家的状况、政治制度与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则采用写实的手法。这样,点线都比较突出。

  其他如北魏孝文帝、唐朝武则天、明朝朱元璋、清朝康熙帝及雍正帝等政治人物,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现象,也大都采取这种以点串线、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发展线索和整体面貌。总之,通过典型的政治人物和政治现象以及重要的制度,包括禅让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勾勒出我国古代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文明。这种以点串线、点线结合的方式,使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整体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对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部编七年级教科书按点线结合的模式,编写课文时作了不同于以往的处理尝试。其中,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将“八王之乱”写成一目,比较典型。课文写八王之乱,重点不在突出这场持续16年之久的内乱的残酷和血腥,而更关注它的前因后果。这场内乱导致中原大量人口死伤和大规模四散逃离,中原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中原出现汉族政权脆弱和人口的相对真空局面。在这种状况下,汉末魏晋一直活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改变了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和生产模式,北方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间由混战到逐步交往、交流,最后达到民族交融,以致像驰骋北方千年以上强悍的匈奴民族,后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另一方面,逃亡他方的中原人,到辽东的开发了东北;大规模南迁的人口则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还有一支逃到河西走廊的中原士人更是一直受到史家的关注,这些土人通晓汉族政权的典章制度,加入少数民族政权后,为少数族政权出谋划策,在这些政权的制度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些制度,像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均田制、府兵制、租调制等,在未来的隋唐时期得到继承、发展和完善,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历史的走向。在七年级教科书编者笔下,“八王之乱”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它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地编写魏晋隋唐历史不可忽略的一个关节点。

  当然,一些知识点删除后,线索上会出现某些断点,就像在玉器加工、瓷器烧造、纺织业、中医中药等主题出现的那样。部编教科书单元概述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换个角度看,知识点的删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因为,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捕捉、完善一些线索上的缺项,会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要完成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了解课标未要求、教科书没编写的与张骞通西域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如匈奴族、秦汉丝织业发展状况、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军事与外交努力等。如果通过合适的方式知道并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本课内容,也会有利于学生理解诸如中外交往、民族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等更广阔范围内的历史现象。

  (未完,下期待续)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李洁)

  

点击下载: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