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告诉你,为什么这三套书关系着中国的未来?

来源:纪录中国 2021-06-09

  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五集纪录片《统编教材》,首次深度、权威披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的决策内幕和重大意义。

  对于孩子而言,教材是他们接触社会的一扇重要窗口。教材虽然只是一册册书,却承载和倡导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材上传递的内容,影响着孩子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

  统编教材缘何如此重要?它的诞生和使用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5月31日起,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五集纪录片《统编教材》,首次深度、权威披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的决策内幕和重大意义。

  三科并行,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古至今,教育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教育是国之根基,今时的教育将会影响明日的世界。而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推出了三门学科的中小学生统编教材,旨在打好中国底色,铸牢中国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统编教材》首先介绍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编撰过程。这门学科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最核心最关键的课程。在思想上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科教育中,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统编教材加入了很多议题式、情景式的内容,让大思政课不只是在课堂上讲,也要讲到生活中去。这是通过教材完成的教育方式引导,获得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统编教材》第三集《以文化人》介绍了语文统编教材的特色和亮点。过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通常是先学拼音,后学汉字。而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即是识字,第一课中,以楷体书写的“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汉字占据了页面的三分之一。这凸显了汉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首要地位。如今的孩子们在入学前已能认识一些简单汉字,先学识字,从孩子的已知入手,提升他们对汉字和语文的兴趣。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开始,每学期都编排了浅易的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不求孩子们都能够完全解读,只为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韵味有一种粗略印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语文教材更多承担的是“以文化人”的作用。教材中选取了介绍朱德、黄继光、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文章,帮助孩子们树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语文课本中还选入了刘慈欣等作家的科幻作品,以及《哈姆莱特》《变形记》等外国作品,在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科学思维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此外,语文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正根、润心、养行。

  第四集中《以史育人》着重介绍了历史统编教材的作用和培养目标。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了解,今天的中国从何处来,未来的中国向何处去。相比过去的教材,统编后的历史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时序的构建,让学生在更加清晰的时间轴上,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时,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既展示具体生动的重要史实,又帮助学生搭建唯物史观,了解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历史教材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即塑造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实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历史统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建立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历史中寻根、扎根。

  纪录片《统编教材》权威且细致地介绍了统编教材的重大战略意义。教育是大众最关心的事之一,未来社会的走向,就是对今日教育结果的检验。本片全方位向社会阐明如今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怎样的教材、为什么而学、怎样来学的议题,权威披露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以及培养目标。

  于历史里,在实践中,反馈之下,故事化、全维度、近距离展现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事关国家战略,意义重大。纪录片的叙述在时空中穿行,从多个角度观察统编教材,阐述其重要意义,便于民众理解。

  首先是在古今时空中穿梭。第一集开场,纪录片就讲述了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对教材编写事业的关切。他说,“这么重要的工作,三十个编辑太少了,增加到三百人也不算多”,“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

  第三集介绍语文统编教材的节目中,以1969年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12岁学生抄写《论语》的作业为开篇,阐明了学写汉字、诵读儒家经典的传统始终在传承。如今,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依然能看到从《论语》选取的名句。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帮助观众打开视野,在时空的维度中理解教材统编的重要意义。

  纪录片全景式展现统编教材从启动到编写、再到实践的整个流程,帮助观众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从而更好地使用教材。例如,片中采访了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他称这是此生做过最困难的一项工作,但也是“淑世之举”,是对社会有好处的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编写过程中每每遇到困难,就会去向小学生请教。众多专家反复切磋、修改编写提纲,为测试教材使用效果进行试教试用等等的故事,凸显出这项“铸魂工程”的艰辛历程,展现了编者们对教材事业的拳拳之心。

  纪录片还采访了课文作者和文化名人,请他们谈谈对青年人的建议。例如,片中引入对科幻作家、七年级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作者刘慈欣的采访。刘慈欣提出年轻人如果希望走科幻文学的创作之路,需要增长阅历,培养对宇宙的好奇心。作家毕淑敏认为,少年时代应多读名著,因为它们经过了辽阔地域的传递以及时间的淘洗,是更有生命力的。

  纪录片还首度揭秘了统编教材的排版印刷、选材标准和物流运输等环节。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墨、最好的技术,印出最好的书。同时,还介绍了“课前到书”这项超级工程,全景展现从国家部委到社会各界为统编教材“全覆盖”和教育教学保障工作作出的贡献。

  纪录片探访教材使用一线,了解老师和学生对于统编教材的反馈。同时,还拍摄了编写组在一线调研教材使用成果、与一线教师交流经验等的过程。片中能够看到从小学到中学,从北京知名学校到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反馈,凸显了统编教材在全国各地区扎根,真正做到为培养新中国接班人服务。

  学生最熟悉的书,便是未来的中国,由教材勾连起的国家记忆

  除了在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完整节目之外,片中的精彩段落也被投放到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中小学教材是许多人儿时最熟悉的读物,也是国人的共同记忆。不少网友都表示,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片中的许多细节都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一位网友表示,“刚开始听说小学生学道法的时候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是道德与法治。支持,孩子们应该从小就明确自己在享受的权利之外,应尽的义务。成材要先做人。”

  袁隆平事迹入选语文教材更是引起了网友的共同回忆。教材中对于袁老的记叙,让许多人陷入深深的缅怀,同时也为教材选入有关袁隆平事迹课文这一做法点赞。

  通过网友评论可以看出,教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充满了童年的回忆。这部纪录片不仅帮助观众认识到教材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认识到教材对于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国家集聚广泛的智慧,顶尖的学者,做好三科统编教材工作,不仅是利国利民的超级工程,更是保障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整体素质的必要之举。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始终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推行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部署,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本片向全社会阐明,三科统编教材在发挥铸魂育人、启智增慧效用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为祖国培养出拥有坚定中国梦的接班人。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