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中国教育科学(2014)

  • 书名: 中国教育科学(2014)
  • 编著: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  刘立德 郭戈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01
  • 丛书:
  • 开本:16
  • ISBN:9787107252082


天猫旗舰店

目录

 

总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加强综合改革 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

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考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关于什么是教育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之路

教育的文化研究

论学校教育与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西方学者汉德等人对话

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动的视角

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

从学术殿堂走进生活世界:“课堂志”研究的方法与案例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陈元晖教育学学术思想探析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

教学是麦金泰尔意义上的实践吗?

中央与地方之冲突:国民政府初期对地方高校的整顿——以四川大学、山西大学校为中心的考察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

李廉方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贡献

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的中国化与美国化、欧洲化之争——1932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中国教育之改进》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反响

教育心理

元认知监控的机制: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

人际共情鸿沟可以跨越:以教师预测学生情绪为例

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人格的关系: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中言语标签和动作标签的建构

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

初中生社会比较在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不同经验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加工的眼动研究

德育

“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基于三省四村庄的实证研究

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

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基础教育

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战略:普及、公平与高质量

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世界学前教育排名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公平取向下义务教育发展的评价指标探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

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解

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快乐、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

新中国真的发生了八次课程改革吗?

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

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高等教育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吗——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榷

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

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实证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机制分析:一个制度学的解释

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

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与融合——西方大学改革二百年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话语演变——基于N-Viv0的文本分析

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成人教育会终结吗?——新时期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

教师教育

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套用问题

教育发展战略

区域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现状、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各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

城乡社会结构变动与高中教育机会分配——基于甘肃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分析

中国“异地高考”公共政策议题争论的背后: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我国低龄留学生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教育经济与管理

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中国教育行业工资水平的纵向分析(1978-2010)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

教育利益的界定甄别与法律调整——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校长领导行为比较

论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

比较教育

当代日本教育体系改革的政策走向

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及其现实意义

比较教学论: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进展与特点——基于对中国知网1981-2012年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的内容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

双轨教学的理论省思

教育技术学科的独立性与开放性——斯坦福大学学习科学兴起引发的思考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科学》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教育学术年刊。《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旨在系统总结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向海内外全面展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以促进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

一、提倡教育的文化研究的意义

大家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育离不开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00美元的情况下,恐怕不大可能普及教育;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决定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教育离不开政治,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规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但是教育更离不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又相对独立于一般文化。教育受文化的影响比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要深刻得多,久远得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是快速的,而民族文化的变化是缓慢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凝固性、传承性。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东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而且不同文化圈的教育观念也不相同。在西方,北美文化圈国家的教育与欧洲大陆文化圈的教育不同;即使在欧洲大陆,法国与德国的教育也迥异。而在东方,儒家文化圈国家的教育观念却大致相同,都沉溺在追求名校、激烈考试竞争之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持久的,虽然有时因社会的剧烈变革,有些文化传统会隐匿起来,但一有气候又会很快复苏起来。最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苏联期间被大大削弱了,但苏联解体以后又立即恢复起来。我国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虽然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废除了,但科举文化的观念至今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研究教育必须研究影响教育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文化研究由来已久。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E.Sadler,1861-1943)在一次讲演中就提出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当忘记,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他指导下发表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1897-1914年)就详细分析了各国教育的文化背景。①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cholasHans,1888-1963)提倡因素分析法,把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英国国教传统和清教徒传统;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②可以看出,在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大到一个国家,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小到一个地区,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教育就要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前,只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经济,有的从事农业经济。56个民族虽然语言不同,生活方式、生产水平也不同,但都统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传统中。研究中国的教育就不能忘记这些。我国教育要走向现代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见《教育规划纲要》)原因是什么?原因虽很复杂,但其中之一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的精华是优秀的,但不能不承认其中也有落后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旧时代的文化,据学者认定,它从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它起到了团结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作用,它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它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收时代的新精神,就会阻碍现代化的进步。因此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克服上述教育现实中的缺点,就必须研究形成这些缺点的文化基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需要摒弃或改造,以便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是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的初衷。①我在后来出版的该书的前言中开门见山地这样写道:“有一些教育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素质教育在我国如此难以推行?为什么学历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经久不衰?为什么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不起来?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教师和家长都要转变教育观念,但转变什么观念?旧的观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新的观念又如何才能产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外国的教育理论和思潮,哪些理论切合我国的国情?又如何使它本土化?思来想去,觉得这些问题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右关。”

图书插画

 

相关图书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