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首页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专著   >   学者著作   >   余宏亮著:微课程导论

余宏亮著:微课程导论

  余宏亮著

  微课程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

  • 目录

  第一章 微课程研究的缘起

    一、微课程勃兴的时代背景

    (一)信息技术创新

    (二)传播媒介迭代

    (三)人类知识转型

    二、微课程研究的文献述评

    (一)理论研究

    (二)技术制作

    (三)实践应用

    三、微课程立论的问题框架

    (一)廓清问题疆界,展开微课程的理论慎思

    (二)消弭理实落差,破解微课程的实践难题

  第二章 微课程的意涵解析

    一、微课程之“微”探微

    (一)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表征的背后蕴含着认知理据

    (二)在只是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表征的背后存在着视点差异

    (三)在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表征的背后潜存着技术悖论

    二、微课程之“课”透视

    (一)学科知识点:微课程之“课”的起点

    (二)学习者经验:微课程之“课”的依据

    (三)经验的改造:微课程之“课”的旨归

    三、微课程之“程”审思

    (一)微课程的要素与实施应具“整全性”

    (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应当“体系化”

    (三)微课程与微课程之间应有“耦合性”

  第三章 微课程的价值追问

    一、微课程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支点

    (一)微课程教学的比较优势

    (二)微课程引发的教学变革

    二、微课程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路向

    (一)微课程视界中认知方式的变革

    (二)微课程视界中学习环境的建构

    (三)微课程视界中学习形式的开展

    三、微课程作为课程开发变革的新范式

    (一)从“标准规范”到“用户体验”:微课程开发目标的定位转向

    (二)从“知识集成”到“资源盘活”:微课程开发内容的对象转化

    (三)从“刚性消费”到“草根研习”:微课程开发主体的行动转轨

  第四章 微课程知识观论叙

    一、“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际遇:微课程知识观的萌生背景

    (一)人类与知识融生互动的脉搏变奏

    (二)技术与课程知识相融的演进轨迹

    二、“影像书写”对“文本书写”的扬弃:微课程知识观的实践表征

    (一)知识形态的“网络化”

    (二)知识呈现的“可视化”

    (三)知识习得的“具身化”

    三、“网络文化”对“印刷文化”的超越:微课程知识观的变革动因

    (一)网络时代下知识生产方式的迭代与更新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人与技术的相融与互构

  第五章 微课程时空观探寻

    一、时空架构之中的微课程意涵

    (一)时空观念的脉搏变奏

    (二)微课程时空语义分析

    二、微课程时空属性的初步透视

    (一)从线性趋于非线性

    (二)从封闭走向开发

    (三)从微观趋向宏观

    三、微课程时空属性的教学意蕴

    (一)重构教学的认识论

    (二)探索时空异步教学

    (三)推动教学文化转型

  第六章 微课程系统化设计

    一、微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混合式学习伦理

    (三)联通主义学习观

    (四)第二代认知科学

    二、微课程设计的属性分析

    (一)课程属性

    (二)技术属性

    三、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

    (二)精微性

    (三)趣味性

    (四)整体性

    四、微课程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二)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三)微课程的媒体设计

    (四)微课程的应用设计

  第七章 微课程教学法建构

    一、微课程教学法的萌生背景:来自美国翻转课堂实验的启示

    二、微课程教学法的本土酝酿:基于国内翻转课堂实践的探索

    (一)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江苏木渎高中“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类翻转实验

    (二)起步于21世纪初几乎与美国同步的重庆聚奎中学“四步五环”的真翻转实验

    (三)开始于2008年山西省新绛中学实施的“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的半翻转实验

    三、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创生:反正课堂与微课程的功能耦合

    (一)源于中美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比较分析的启示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法的突破性改进

    (三)成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功能耦合的结构再造

    四、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价值:借助技术翻转传统教学的省思

    (一)教与学时空的分化与重组

    (二)教与学关系的返朴与归真

    (三)教与学情境的创设与整合

  第八章 微课程评价的理路

    一、信息时代课程与学习的评价走向

    (一)传统课程与学习评价的取向偏差

    (二)信息时代课程与学习评价的超越

    (三)技术之于课程与学习评价的功能

    二、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评价体系建构

    (一)技术促进学习:微课程评价的应然定位

    (二)功能目标指向:微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

    (三)聚焦知识内容:微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

    (四)研制评价方案:微课程评价的行动指南

    三、基于微课程的学习评价路径探索

    (一)基于微课程的学习评价原则

    (二)微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微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路径

  第九章 走向卓越:微课程视界中的教师角色重塑

    一、微课程视界中教育场域的生态变革

    (一)教育知识观的转型

    (二)教育主体观的位移

    (三)教育环境观的更迭

    二、微课程视界中教师角色的变革向度

    (一)从知识传递者走向知识协同者

    (二)从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研发者

    (三)从学习监管者迈向学习引领者

    三、微课程视界中教师走向卓越的路径

    (一)确立共在对话型师生关系

    (二)形塑多层复合型知能结构

    (三)建构共生发展性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 内容提要

  本书首次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与知识观、时空观、教学法等方面,聚焦微课程的理论议题,探索微课程的实践方式,剖析微课程的应用困境,展望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同时,本书也是首部从课程理论、技术哲学、学习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微课程的学术专著,它一改过去“从技术的视角看课程”思路,转而另辟“从课程的视角看技术”蹊径,因而具有独到的研究视界。由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作者发掘了以往较少触及或未曾深究的论题,呈现了一系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灼见。本书对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数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者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 作者简介

  余宏亮 1978 年生,安徽阜阳人。教授、教育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培养的首位博士后。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副社长、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教师教育。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 教法》《教育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代表作有专著《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向知性人生的角色重塑》、论文《微课程视界中知识变革的技术背景》《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课程更新》《教师角色焦虑三维透视》《课堂教学中的感官社会学论叙》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10 余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 项。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新出网证(京)字11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8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