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人类自古以来,就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并没有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这是因为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但是,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体污染现象
造成水体污染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等。
水体污染物多种多样,造成不同的污染类型。因氮和磷等营养物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此时,湖面会出现一片片的“水花(水华)”,又称“藻花”。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藻类聚集在湖泊上层,遮蔽阳光,使湖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这类藻类本身有毒,残体分解时还要消耗大量溶解氧,并伴有恶臭,使鱼类大量死亡。藻类死亡残体被分解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到水中,形成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最后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久而久之,水深逐渐变浅,湖泊将演变成沼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