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小学教材教学>>论文精粹本

种子课:从识记学习到理解学习

——以小学三年级数学“重叠”为例

俞正强    2017-12-12

  摘要识记学习课,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记住、重复练习、会使用。理解学习课根植于两个物体相交的经验,在经验不断强化中形成了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意识不到他们在学习知识,而只是在思考一个对象。提供这样的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就是种子课。

  关键词种子课;识记学习;理解学习

  关于数学学习的一些理念,我们都知道要启发,要思考,知道作业不能太多,课业负担要减轻,等等。但是,怎么做到呢?

  学生课业负担为什么重?一个原因是内容太多或要求太高。许多人很自然地认为:可以通过降低要求或减少内容来解决。问题是, 真的解决了吗?十几年来基本上就是沿用这个思路,可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

  一个知识内容,若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掌握的策略便是不断重复的练习,重复是记忆之母,美其名曰“强化”。强化是需要量来体现的。而更好的方法是通过理解来学习, 掌握的策略便是变通,即我们所谓的“活”学。如此,自然就不需要不断重复的记忆了。

  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在理念层面上讨论,而是在实践层面上知道,怎样上是识记型的教学,怎样上是理解型的教学。

  为此,我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关于韦恩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识记学习

  对韦恩图的学习,我们通常按照以下方式开展。

  五(4)班参加校合唱队的同学有10人,参加校科技队的有6人,一共有几人?

  学生会回答:一共有16人。

  请大家看看以下材料:

  参加合唱队的同学是:张小英、张小艾、王芳、李目、宫才、李天、王翰、姚晓芬、谢长、铁蛋。

  参加科技队的同学是:张小英、张小艾、王芳、楼五月、傅蓉、李二。

  学生对照两个名单,发现有三人,即张小英、张小艾、王芳是重复的。这样,既参加合唱队又参加科技队的一共是13人。

  教师在这个时候,通常会问学生:这种重复,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如果没有学到过,自然是不知道的。于是,教师开始介绍韦恩图。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表示两个队之间的重叠关系。

  一个圈表示参加科技队的同学,另一个圈表示参加合唱队的同学,中间重叠部分表示既参加科技队又参加合唱队的同学。

  同学们,这样会吗?下面我们用韦恩图来试试。

  出题:鸭、斑鸠、泥鳅、飞鱼、鲸、麻雀。

  请同学们将相应的动物填在相应的位置上。

  这样,我们基本上就把韦恩图学好了。

  前面所叙述的过程,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般教法,基本概况为如下环节。

  这样上,韦恩图对学生而言,是一项教师介绍的新知识、新能力,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记住、重复练习、会使用,形成能力。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为识记学习。

  二、理解学习

  (一)环节一:韦恩图的准备

  材料:两个圆圈。

  操作:摆放两个圆圈的位置,出现如下情况:

  你是你,我是我,我俩分离。

  两个圆圈相向运动——

  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我俩相依。

  讨论:同学们,现在两个圆圈继续相向运动,会是什么状态呢?

  继续讨论:两个圆圈会交织在一起,交织的程度各有大小,这种交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文字来描述?

  讨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俩相叠。

  继续相向运动———

  讨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俩结合(完全相叠即重合)。

  (二)环节二:韦恩图的学习

  1.学习一: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讨论: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老师赋予每个圆圈不同的意义,你们说说相交后的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学生:①表示只参加科技队,③表示只参加舞蹈队,②表示既参加科技队又参加舞蹈队。

  学生:①表示只会游泳的动物,③表示只会飞的动物,②表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动物。

  (还可以继续重复另外的表示。)

  2.学习二:各部分表示的大小

  讨论:同学们,现在老师让每个图可以表示大小,请大家说说相交后各部分表示的大小。

  请大家回答②有多少个动物?②和③各有多少个动物?

  学生:②表示3,③表示6,理由:①+②=10,②+③=9。

  继续———

  请大家回答①和②各表示多少个东西?

  学生:②表示10,①表示10,因为②=30-20,①=20-10。

  3.学习三:韦恩图的可能性

  讨论:

  学生:①的可能性为1、2、3、4、5、6、7、8。A+B的可能分别是18、17、16、15、14、13、12、11。

  (三)环节三:韦恩图的应用

  五(4)班参加合唱队的有10人,参加科技队的有6人,参加两个队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略。)

  (四)分析

  这样学习的好处是什么?

  1.两个独立的圆相向运动,这是个活动。这个活动对学生而言,指向的不是知识,而是自己的经验。这个相向活动,呈现了两个圆的相离、相依 、相交、相合的过程。这种经验在生活中是十分多的,比如日食、月食、两朵云、两个饼、两张纸等。因为学生意识不到这是学习知识 ,他们会像做游戏一样讨论这种经验。

  2.两个圆相交,每个圆分成了两个部分,当相交后却成了三个部分。每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分别表示多少? 在这两个赋予意义和赋予数值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韦恩图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成型。至此,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在 学习一种叫韦恩图的数学知识。

  3.在应用中,学生学会了一种重叠现象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对韦恩图中两个图的关系进行思考的结果。

  三、比较

  现在,我们将两个版本的教学流程作一比较,如下表。

  “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通过对两个流程的比较我们发现,这节理解学习课植根于两个物体相交的经验,在经验不断强化中形成了模型。 这个模型成为学生思考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意识不到他们在学习知识,而只是在思考一个对象。提供这样的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就是种子课。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 冰)

下一篇: 大楼里的那几位大师 上一篇: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对种子课的认识
人教社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