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小学教材教学>>论文精粹本

大楼里的那几位大师

顾之川    2017-12-12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重镇,人教社曾经拥有过很多著名的教育大家。文章择述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四位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一是彰显人教语文的 文统,二是寓在继承中革新的本意。

  关键词人教社;语文教育;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

  我再读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嘉言,念及人教社及相关前辈,感慨激赏,不能自已,乃缀文以纪之。

  一、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师重在教书育人

  叶老曾多次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为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叶老成了 研究当代中国教育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从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邀请当时在尚公学校任教的叶圣陶协助编纂《国文教科书》和《国文教授书》,到他1980年代从 人民教育出版社离休,叶老从事语文教材编纂事业长达60余年,编纂过的语文教材不下百种。按说他对语文教材乃至中国基础教育,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但他的儿子至善 先生晚年接受访谈时曾说:“父亲一辈子很辛苦,尤其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那十六七年,有时忙得连说话的工夫都没有。”“编教科书的责任实在太重大了,父亲到处 物色人才,想把中意的调到人教社。有的朋友同意了,可真到办调动手续的时候又不愿意,以为编教科书是当‘编辑匠’,还是当 大学教授或当官名气大。”“和父亲同时进人教社的朋友,有的是父亲最得力的助手,可后来都离开人教社了,有的还是瞒着父亲走的。”“教科书众口难调,父亲辛辛苦苦编教 科书,听到的都是批评,从来没有人表扬过他。”以叶老的地位、学识与修养尚且如此,足以说明几点:一是语文教材编写事关育人,责任重大,必须处处小心,审慎从事。 二是编教材确实“辛苦”,需有非凡定力者才能胜任。

  叶圣陶终其一生,前半生基本上是当教师,后半生基本上是做编辑,文学仅为其业余爱好。他18岁从草桥中学(今“苏州中学”前身)毕业,即在言子庙小学(苏州中 区第三初等小学)任教,除教国文外,还兼教修身和算术。1915年初,郭绍虞推荐叶圣陶到上海尚公学校(商务印书馆实验小学)教高小国文。他这时的心情是“余性懒 废,教习尤非乐为。去之几及一年,乃复重理旧业,心弗善焉,因言:‘吾不欲就此。’”1917年,应老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 到苏州?直镇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才开始他“真正的教师生涯”。1922年2月,叶圣陶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中文系主任马 裕藻的聘请,任北大预科讲师,主讲预科国文,聘期两年。1923年7月,郭绍虞邀请叶圣陶到福州协和大学讲授新文学,虽然受到郭氏夫妇“朝夕相处,关怀备至”的礼 遇,但一到寒假就辞职了。抗战期间,叶圣陶一家到了陪都重庆,“或思老着面皮登台作教,而现任教员失业者且繁多,复何容我插足其间?”后来受友人之邀,叶圣陶先后 到巴蜀学校教国文,到重庆中央国立戏剧学校教写作,到复旦大学教文法、修辞和写作课,到乐山武汉大学教国文和作文。1940年7月,到四川省教育厅任教育科学馆专门 委员,从事教学规划与研究工作,编撰《国文教学丛刊》,并担任《中等教育季刊》和《文史教学》杂志的责任编委,处理日常编务,还应邀到光华大学教国文,到齐鲁大学 开“中学国文教学”等课程。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从教经历,丰富了叶圣陶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他看来,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吕叔湘认为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 要的有两点。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他认为,教师的 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要让学生“受教育”而不是“受教材”;“‘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育”就是“养成良好 的习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教育”的生命是“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相机诱 导”。有人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叶老的从教经历则告诉我们:一流的教师给学生思想,二流的教师给学生学问,三流的老师给 学生成绩。

  二、吕叔湘先生:我总想把文章写得生动些

  作为杰出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1939年发表《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开始,吕先生从事语言研究、语文教学和语文知识的普及应用工作 近七十年,涉足的领域相当广泛。从早年的《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到后来的《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标志着吕先生在汉语语 法学上的巨大贡献。胡绳先生《在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中说:“吕老的著作有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但读起来很有生活气息。他还经常写普及性 的语言学著作,好像说得很浅显,但又非常有深度,也就是所谓深入浅出。这是大学者所不大容易做到的。”

  吕先生的研究注重实用。他在谈自己的治学经验时,曾经谈到他留学英国时为什么要学图书馆管理。他说:“经过将近十年的中学教员生活,思想也有些改变,觉得应该 多做点切合实际的工作。图书馆工作是很实际的,是推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去学图书馆管理。”后来,他的兴趣转到语言文字的研究上。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他 都非常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如《中国文法要略》就是“受当时的四川省教育科学馆的嘱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参考书来写的,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是语体文和文言文都 要学习,这就决定了这本书也得二者兼顾”。(《重印题记》)

  他的研究能够做到细大不捐,龙虫并雕。正如他在《语文杂记·序》中所说的那样:“语言学的大厦不但需要有高明的工程师搞设计,也需要有很多辛勤的工人添砖加 瓦。只以几张蓝图为满足是无异于画饼充饥的。”我们读他的语言学论著,尤其是读《语文杂记》《语文常谈及其他》《吕叔湘自选集》等著作里一些短文,感到他既是一个 高明的工程师,又是一个辛勤的建筑工人。

  一个大学者,写语文知识的普及性文章,并不是一件易事。他曾深有感触地说:“说起来也奇怪,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越是容易认识不清,吃饭睡觉是这样,语言文 字也是这样。”他在《吕叔湘自选集·序》中说:“我写文章总是谨守一个原则,尽量让读者容易看懂,愿意看下去;一个人费点劲可以省得许多人费劲。除此之外,在题目 性质允许的条件下,我总想把文章写得生动些,不让读者感到沉闷。”

  三、张志公先生:理论研究要为本职工作服务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语言理论、语汇等方面的许多精辟见解,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张先生本来是学外语的,金陵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从事多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48年在海南大学外语系开过普通语言学课,后来又在开明书店主编《语文学习》。 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后,先后主持过汉语、英语、俄语教材的编写。他一向主张,研究汉语的要通一两门外语,研究外语的也要通汉语。

  作为一位语言学家,张先生非常重视语言学的作用。他认为,语言学在现代科技领域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同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研究也有密切关系,并且同 现代科技,如信息处理、通讯、科技情报交流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语言学在发展中伸出很多触角,同科学技术建立了多方面的、边缘性的研究关系。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忽视语言学理论的倾向,他指出,越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越需要语言学理论,用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制定、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 的确定等。有没有理论的指导,差别是很大的。在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最大。对理论的领会正确与否,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语言教育的成败。现在的情况 是在最需要理论指导的教育阶段却最忽视理论。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语言教育的前途是不妙的。可以说,语言教育搞不好,我们的后代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社会上有一种倾向,总以为研究纯理论的东西才有学术价值,似乎离人们的实际生活越远,学术意味就越重,理论价值也就越大。而张先生不以为然,他一贯信奉“三实 主义”,即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讲求实效。因而他一向重视实用和普及,表现在语言研究上,就是把理论研究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为解决语言文字应用问题服 务。他的学术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非常注重实用与普及。他曾这样概括自己的学术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写了些什么,写了多少,写到什么水 平,无一不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而写的。”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工作实际,为本职工作服务,是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的显著特色。

  四、刘国正先生:语文课改要分清变与不变

  国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杂文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系统的、完整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特色。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语文能力培养要靠训练;语文教育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课程改革有变的,也有不变的,应 始终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等等。

  我国语文教育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作为以学习民族语文、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语文教育,必须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此,国正先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国语文教学有悠久的优秀传统,也有弊端。”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99年10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暨庆祝成立20周年大会在天津召开,他 在开幕词中说:“多年来,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依我看,至关重要的至少有两条。一是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求发展。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从孔夫子到叶圣 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宝库。我们要尊重传统,科学地加以分析,吸取其中一切积极因素,以为发展当今语文教育的滋养。踢开传统,只能使自己 贫困,带来灾难性后果。二是正确处理自立与引进的关系。首先是自立,神州大地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有水平很高的语文教育家,有成效显著、风格各异的语文教改经验。我 们是富有的。对于自己的东西要充分重视,助其发展和推广。同时,又要把中国语文教学放在世界这个大视野里来观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于国际上任何先进的东西、新 鲜的东西都要认真加以研究,其中适合我国国情与教情的都要拿来,使之融入自己的肌体。自我封闭只能导致僵化和落后。总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今天的,不管是自己的还 是他人的,只要是有益的,我们就要认真地吸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立足大地,不断革新。”顾黄初先生据此认为,刘国正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前辈之后,亲 自率领语文教育界同仁,坚持“三老”指明的方向,努力探求改革创新之路的语文教材改革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

  2003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在武汉召开。刘国正先生在提交给大会的书面发言中,重点 讲了语文课程改革变与不变的关系。他说:“从改革的角度观察,语文教学包括两种因素,一是相对稳定、很少改变的因素,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 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说话、写作几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回顾几十年来,这个基本任务的表述 时有不同,实质无大变化。远溯历史,虽然还没有提出基本任务这个概念,实质上也是存在的。……语文教学还有另一个因素,一个相当活跃、时有变化乃至大的改革的因 素,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和理念、语文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等等。不变,形同一潭死水;变,才能发展和前进。变是为着学生学习语文更有效、更便捷、更快乐,更能增进 聪明才智。”他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 牢牢把握这一点。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审、资深编辑,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高考命题组特邀专家。)

  (责任编辑:周国华)

下一篇: 中语会前辈给我的教益 上一篇:种子课:从识记学习到理解学习——以小学三年级数学“重叠”为例
人教社报刊社